屈原祠
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归州古城东5里,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由归州刺史王茂元始建,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
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在屈沱建清烈公祠。清烈公祠坐北向南,对着长江,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祠大门上,竖匾为“清烈公祠”,左右两旁有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这两幅匾下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江上清风”,下联是“光增日月”。
逾后数百年,清烈公祠陆续得到历任归州地方官员主持修缮。解放后,1963年和1965年两次维修,后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清烈公祠在库区水位线下,1976年7月迁建于县城东3里的向家坪,1982年9月完工。完工后,新祠复名“屈原祠”。
向家坪屈原祠保持原清烈公祠的原貌,扩大了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配房向左右各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间所嵌“屈原祠”三字是郭沫若题写。左右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正门的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祠内,赵朴初所题对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十分醒目。一级屋脊正中绘以蓝天、红日、大海、波涛,二级屋脊下塑有变形夔龙,三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整个彩绘以红黄绿蓝四色搭配,相映生辉。东西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脊,饰龙凤图案。
归州屈原沱屈原祠
归州向家坪屈原祠
归州屈原祠后屈原墓
屈原故里牌坊
屈原故里牌坊,位于秭归县归州古城迎和门外的屈原故里牌坊,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
屈原故里牌坊为重檐木结构建筑,底座是四大石柱夹四木柱,上面是三间三楼的琉璃瓦顶。牌坊高约7米,面阔5.2米,明间楼匾双面皆是郭沫若先生于题写的“屈原故里”四个大字。此清代牌坊制作讲究,构筑合理,结构简明,是民间建筑技术与建筑工艺有机结合的佳作。
牌坊左边还立有两块2米高的清代大石碑,分别镌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石碑右边刻着树碑时间“大清光绪十二年正月吉日立”。归州古城拆迁时,屈原故里牌坊按原样移到茅坪新县城凤凰山。
1991年拍摄的屈原故里牌坊
乐平里屈原庙
秭归县乐平里香炉坪是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
在乐平里香炉坪,自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始建屈原庙,历代屡有废兴,清代多次重修。1980年,由政府拨款,乐平里乡民出力,将原屈原庙基石迁徙到墓岭。相传此地为屈原旧宅,也是屈原之姐女媭的墓地。1983年9月再次将屈原庙移建降钟山,1984年10月15日落成。新落成的屈原庙背靠降钟山,面临响鼓溪,基石仍是原屈原庙基石,仿清代民居式建筑复原。沿67级陡直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即到庙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庙屋是白墙青瓦砖木结构,由大门、配房、大殿组成,总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石膏质地的屈原塑像,高达2.5米。成立于明、清时期的“骚坛诗社”,是当地怀念屈原、传承诗词文化的民间组织,一直持续到现在。诗社成员每逢端午,必从各地来此庙吟诗作赋,以此纪念家乡的爱国诗人屈原。
乐平里屈原庙(郑之问摄)
小青滩屈原祠
小青滩屈原祠也称为屈原庙,始建于明代,多次维修,现存为清代风格。
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归州籍贯的曹姓富商率全家从渝州(重庆)赴荆州,在小青滩处遇险。冥冥中,遇一穿奇服戴高冠的神人相救而转危为安。船工告诉富商,是家乡的屈原大夫显圣,救了大家。富商感激屈大夫神灵,出资在小青滩修建了一座屈原祠,并请人按当时回忆雕刻了一座屈大夫的石像供奉在祠内。
屈原祠内供奉的屈原石雕像,雕像的一侧刻着“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及四子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于白狗峡庙中,永镇此方,保安家犬。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同男田中、执中、秉中、守中立,匠人陈伯。”这座屈原石像,高103厘米,重约1吨,雕刻得十分精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屈原石雕像。此石像于1979年元月9日搬迁于归州城东向家坪屈原祠供奉多年,后因三峡大坝蓄水再次搬迁,目前陈列于凤凰山“屈原纪念馆”内。
小青滩屈原祠乃小型单体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用抬梁式木结构,三、五、七架梁均为月梁,用自然弯材稍作加工而成。次间无梁架,山墙承重,檩子直接搁在山墙上。间与间之间用木板壁隔断。整个屈原祠建筑面积约69平方米。
远眺小青滩屈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