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恰好读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定会被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山间生活所迷醉,幽远的山谷、伴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的梯田,时有成群白鹭翩飞于山谷树梢间,五颜六色的鱼儿嬉戏于溪水边。春夏山花烂漫,秋冬层林尽染,山谷、溪流、田野、竹海,勾勒出一处诗意栖居的水墨田园。如今放到莫干山,莫干山居图便成了最佳代言。
他叫朱锦东,开过公司,也做过出版,如今来到莫干山成了山居图的主人。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小时候他跟妈妈只能寄住在乡下,有次,亲戚家的小孩对他说:“这里不是你待的地方。”他的妈妈听见了,这话深深地烙在她心里。后来她咬咬牙,用仅有的300块钱,自己盖房子,钱不够,妈妈就在村里给人做衣服,用这来换盖房子的工钱。房子建成的那一刻,也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每次在夜色中看到那幢亮着灯的小屋,他就想,那是我们的家,简陋、寒冷,但却温暖了他的整个童年。
他是曾经的文学青年,迷恋高尔基、海明威,彪悍的人生态度和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都在他身上保留下来。年轻时背着双管猎枪上山打猎,在山里露宿几宿,冷了就喝口二锅头,他也是中国最早下海的那批人。社会上挣扎滚打,练就了一身生存技能,赚了点小钱,有点小爱好,也有了一帮气味相投的朋友。在城里打拼了大半辈子,年过半百,闭上眼睛,浮现的还是童年时,山里那栋小屋温暖的光。他对大山、对房子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他觉得他就来自那里,也将回到那里。
五年前,他来到莫干山庙前村,眼前是那幢破败的生产队大会堂。夕阳的余晖照着田野,有条小溪不紧不慢地流过,眼前的场景让他跑进了后半辈子的生活。“就是这里了。”他平静地想。就此莫干山下建一个窑坊,盖一间民宿,交一群朋友,重新开始了他理想中的“乌托邦”。
五年前的生产队大会堂
▼
面对着空空荡荡的房屋,除了一些上个世纪的标语和一堆垃圾,没有一丝生活的痕迹,看上去这只是座没有生命的水泥房子,但是朱老师想给它赋予生命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