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清晨,用手触摸墙壁、柱子,想象三百多年前多尔衮在午后手执书卷在这里踱步,在月夜独自伫立遥望。
我触摸过他曾触摸过的,我走过他曾走过的,有幸脚下的足迹,手指的温度与君重合,我已经足够幸运,在存留过古人气息的地方呼吸行走。
而围绕着普渡寺周围的各个胡同小院也便是多尔衮府邸当年的各个宫殿。
再往上追溯,这个占地近10000平米的地方曾是明朝皇帝的击球射柳之所,又称皇城东苑,也叫“小南城”,曾是明朝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几千年过去,不管是太子,还是摄政王,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不在,只有这些建筑承载着过去的历史站在这里,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离开普渡寺,接着在胡同里转悠。轻轻推开一扇斑驳的砖红色木门,古色古香地四合院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那一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这里的四合院存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了,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屋檐,雕刻,窗棱或许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斑驳,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满汉不同的工艺元素。
不同于北长街25号的四合院,大概因为这里曾是王府大宅,推门而入的四合院落显得庞大而深居。
门口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叶金黄,斜伸出来的枝丫上还挂着鸟笼,显示着闲适的老北京人生活。
普度寺前巷,是典型的老北京胡同暖暖的氛围,一到傍晚,老大爷带着狗闲坐在台阶上,放学的孩子们嬉笑奔跑,街坊邻居见了面用北京特有的腔调彼此打招呼,老奶奶带着扇子和垫子往外走。
宁静的巷子不时传来客人拜访的敲门声、迎来送往的交谈声,这片土地,一派烟火气息。
百年荣辱沧桑,这片土地上,它的主人指点江山时曾经有过“百僚车马会南城”的繁华盛况,它的主人英年辞世时曾有百官守丧、命妇跪哭、举国服丧的尊荣显赫。
那几天,我一有空就往那个小巷子里钻,绕着普渡寺来来回回逛了不下几十趟,一共找出了五个这样有特色的院子。
这些都曾是多尔衮故居的一部分,如今经历了各种历史变迁,散在四处。有些破败不堪,有些被改造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而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让这些院子有新的生机,从曾经的王府宅第变为更多人可以居住的空间。
四合院门口那棵银杏树上挂的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