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时尚中国元素,呈现国风精髓精华,汇聚中国风图片素材大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青铜器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 首页手作青铜器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时间:2019-07-15 来源:古风家 编辑:花未央 阅读:手机浏览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青铜器 后母戊鼎

  导语:青铜器的出现,拉开了巍巍中华文明发展史。青铜器中的代表——鼎,在古代更是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苏州望族潘氏老宅曾收藏祖传的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此两鼎与现存台湾的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

  抗战期间,为躲过日军劫掠,潘氏后人在所居院落中秘密藏鼎护鼎。新中国成立后,潘氏后人潘达于又主动捐鼎,让国宝重归国家和人民。其护宝爱国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永载史册的一段佳话。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苏州潘氏老宅

  潘家门第显赫 热衷收藏

  江苏苏州古城,南石子街,闹市中有一条幽静小巷。从平江路拐进小巷,潘氏老宅就在小巷深处,位居南石子街7号至10号。潘家门第显赫,是当时苏州的名门望族。

  在清代时,潘家出过不少状元、探花。其中,潘家祖字辈中的潘祖荫,曾高中探花,官至工部尚书,显赫一时。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潘祖荫像

  潘祖荫喜欢收藏,当年,左宗棠曾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他,后来,潘祖荫又以重金购得了大克鼎。1890年,潘祖荫去世后,弟弟去北京安顿他的家产,准备把他的收藏运往苏州老家,就近保管。

  当时,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潘达于尽职尽责 守护文物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潘达于

  后来,潘祖年去世了,掌管门户、守住大量文物财宝的重任就落到了亡孙潘承镜的妻子潘达于身上。

  众人皆知潘家是中华第一藏宝大户,尤其那两尊旷世宝鼎,更是海内外收藏人士梦寐以求的。潘达于每天的日常“事务”,最伤脑筋的就是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花钱来收购,有的就直接来骗。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大克鼎,西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典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末权臣端方就曾对潘家人百般纠缠,想要“借”走两尊宝鼎。幸好,时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垮台,端方成了断头鬼。

  后来,还有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资外加一幢洋楼来换两个大鼎,也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国民党在苏州盖了一栋楼,说要搞个展览,让潘家把两个鼎拿过来展出,潘达于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同样婉言谢绝了。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大克鼎铭文拓片

抗战期间藏宝护宝 躲过劫难

  抗战爆发后,潘达于带着家人到光福一带避难。虽然人在外面,潘达于的心却时刻牵挂着家里的那些无价之宝。

  1937年阴历八月半,潘达于和姐夫潘博山一起,悄悄回到苏州家中,叫来家里的两个匠人先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到了晚上,几个人点起蜡烛,在大厅后的房子里撬开地砖挖出一个深坑,先放入木箱,再把盂、克两鼎慢慢放进箱子,并在鼎里塞了一些破衣服被子,空隙间还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

  随后,潘达于叫人盖上箱盖,填平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还在埋鼎的位置上放上了案几、八仙桌等家具,看不出丝毫痕迹。布置好这一切,潘达于又回到光福避难。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大盂鼎,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周康王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铭文铜鼎。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潘家有宝盛名在外,日军进入苏州后,来到潘家大院,威逼潘家人交出两尊宝鼎。留守的佣人都推说主人不在,不知道宝物的事情。日军闯入潘家大院搜查了好几次,宝鼎始终没有被发现。就这样,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宝物,在地下躲过这场劫难。

  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盖子腐烂,箱盖上的泥土、方砖发生塌陷。这时,潘达于才和儿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来。此后,两只大鼎就被放在一间不被人注意的屋子里,与破衣杂物、旧家具堆放在一起,一直保存到了解放后。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大盂鼎铭文拓片

  大量珍藏文物捐赠给国家

  1951年,上海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已经神秘“失踪”了60多年的两个宝鼎再次现身,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喜出望外。那天,专家们激动的围绕在两个大鼎周围,神情中传递着兴奋,潘达于却不由地默默流了泪。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回馈给潘达于2000万元(旧币)的奖励和一张奖状。奖状上写着: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

  她一分钱都没要,只留下了那张奖状,挂在床头50年。

  守了一辈子的东西都交给国家了,她心里还是惦记。每次去上海,总悄悄去博物馆看看。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1980年2月,潘达于带曾孙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大克鼎

  有一次小孙子问她:奶奶,咱们家的东西,为什么不放到家里,要搬到这儿来啊?

  她淡然地回答说:放到这里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馆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99件;1957年献字画150件;1959年献161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

潘氏家族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

  结语:

  如今,大克鼎已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镇馆之宝,每天有近万观众一睹大鼎“风采”。

  大盂鼎,也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重宝之一,吸引着众多观众感受大鼎的雄浑气象。

  它们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能穿越千年的时光,保存完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还要感谢一代代像潘达于这样的国宝守护人。没有他们,我们在博物馆中感受到文化和体验,将大打折扣。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