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台北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现代寺院-农禅寺水月道场,这座寺院由著名建筑师姚仁喜设计,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结构。
宁静、清雅,让走进这里参拜的人们,马上能静下心来。相较传统寺院建筑,这里没有飞檐斗拱,没有繁复华丽的装饰和色彩,佛堂里甚至不点香火。
更神奇的是,建筑师把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佛经,《金刚经》、《心经》镂空刻在了寺院外墙上,太阳西下时,阳光穿透经文,打在地面上、墙上、石柱上,让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亲近每个人。
农禅寺水月道场,占地约28000㎡,位于台北市北投区,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
1965年,东初老和尚为了效法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的丛林制度,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开垦荒地,并将一栋两层楼农舍命名为“农禅寺“,一楼做客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寺院周围遍布菜园、竹林,只有四位僧人,大家亲手种植菜蔬,以供寺内食用。
直到1977年,老和尚圆寂,由圣严法师接任住持。
圣严法师接下住持后,随着学佛信众的人数越来越多,农禅寺的空间也渐渐不够用,于是他开始在周围搭建铁皮屋,作为大殿、禅堂和斋堂,并在1989年创办了现今台湾三大佛教道场之一法鼓山。
建筑师 姚仁喜
2006年圣严法师决心扩建寺院,并邀请了知晓佛法的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姚仁喜,希望把这里建成一座现代的景观道场。
法师希望寺院能够尽量简单,呈现”本来面目“,圣严法师曾说,他在禅坐入定时,看到了寺院改建后的样子,但他没有办法言喻,所以就给了建筑师六个字,”水中月、空中花“,并命名为“水月道场”。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幻象,而建筑却是硬邦邦、很实在的,怎么把虚无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是姚仁喜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2012年底,水月道场正式完工,以清水模混凝土、古拙的石头、柚木、玻璃等建构而成。
出入口在西边,以树木阻隔城市的喧嚣,两堵清水模混凝土墙搭起的长廊作为缓冲,进入道场后,能看见大殿的前方是水月池,后方为L型建筑,右方为开山农舍(原农禅寺旧楼)。
大殿前的水池名为“水月池”,以回收雨水为主要水源,无风的时候有如一面明镜,起风后,水中景被吹散,一切有如梦幻泡影,意示大家,世间诸行无常,建筑师希望透过倒影来表现幻象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