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刘鸿典建筑博物馆暨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宣布开馆。建筑博物馆和“建筑文化交流中心”依托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位于辽宁省院背后的一条城市中普普通通的小巷海口街旁的一座旧锅炉房内。
这座“不起眼”的旧建筑的涅槃重生得益于辽宁省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随着城区内10吨以下采暖锅炉的拆除以及锅炉房建筑的纷纷闲置应运而生,和这座城市数以几千计的小锅炉房相类似,这座建于70年代的、只有300余平方米的小锅炉房,也是沈阳这座有着浓厚计划经济和工业色彩的城市记忆的一个缩影。
经历1年筹划、设计,6个月施工、布展,在辽宁省院的合作支持下,200余位西冶(“西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简称,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校友及社会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和投入焕发了这座小锅炉房的第二次生命。而这座被称为“网红”博物馆的地方,早已吸引了越来越多沈阳市民的目光。
- 刘鸿典建筑博物馆功能 -
建筑博物馆设有展厅、报告厅、会议室等,涵盖建筑作品展览、学术文化交流、会议等功能,计划打造一处融合建筑文化交流、学术活动开展、企业宣传展示以及社会公益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原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改造后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 刘鸿典教授生平简介 -
刘鸿典教授(1904-1995),辽宁宽甸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始人,师承梁思成、童寯、陈植等大家,是我国“建筑四杰”的直系传人。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之一,是继梁思成教授之后我校建筑学科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教育家。刘鸿典教授从1950~1986年近 40 年的教授生涯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包括王小东院士、常青院士、刘克成教授等在内的许多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精英。
- 设计理念 -
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沈阳,除了工厂中林立的工业烟囱,星罗棋布均匀分散在城市居住区中的采暖锅炉房和烟囱,更是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这座中国的北方城市非常典型和特殊的一道风景,它也像一座座小发动机让这座城市在那样的背景、那样的节奏和那样的氛围下一直运转了近半个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城居民们的生活轨迹是围绕着这些锅炉房展开的,差不多的供暖服务半径也就规定了一个个居住区的尺度,锅炉房、烟囱、建筑及其围合成的街坊、街道成了城市标识和尺度的重要参照物。当年海口街上的风声、雨声、人声、自行车铃声……甚至冬季天空中从一个个烟囱中斜着冒出的缕缕烟气都成了当年的记忆定格。
时代变迁,城市中潜在的脉络和当下的新需求,以及公共政策的催化,使得沈阳的一座座旧锅炉房有了“重新供暖”的机会,虽然原有的分散式供暖功能被城市的集中供热所取代,但充填到旧建筑、旧空间中的新功能却有机会能使城市的老街道、老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个项目改造工作的操作者们既是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也是建造师,还是使用者、梦想家,正是在这样的判断下,用“城市修补”的观念和“拼贴城市”的方法,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过程中,他们达成共识,尽量保持建筑原始的结构、构造和材料风貌,再结合新的使用功能、空间综合利用、采暖通风、新旧融合以及施工预算等多方面的考虑,因地制宜,因物制宜,每一个细节都蕴涵巧思,修旧如旧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现代的时代元素。
- 建筑师博物馆 设计手绘稿 -
- 刘鸿典建筑博物馆 构成元素组合图 -